經由卡卡 Guillaume Cadihac的介紹, 今日一整個下午待在法國藝術家包德納的工作室。
家中佈滿了他的收藏、創作,各式各樣小巧可愛的明、清茶杯、古董老件、
藝術家于彭、朱銘的作品等等。
品了茶,吃了他做的素食點心(焦糖味道也太濃郁了),卡卡便烙跑了……
我們先從最新的創作,四月份即將在亞億藝術空間展出的『神明與現代社會』多媒體展覽
聊了一下台灣最近的宗教現象以及一些自身的見解後
包德納和我一一介紹了他的各個類型的創作。
雕塑、畫作、攝影、以及那些小古董擺件的攝影,每件構圖的背後都有它的故事和他停留的時空。
很奇妙的,我也掉入了那個時光。
當我看到水青湛藍色的木邊窗戶,那種霧面老玻璃,在開窗的時候會喀喀作響的老窗戶,
我想起學甲的爺爺家也有那樣的窗戶,窗戶邊會擺ㄧ兩隻刮鬍刀,小時候手賤拿來刮自己的臉,
以為自己跟男人一樣有鬍子,下一秒下巴被劃破流血…..
自己不知道多久沒好好細看那幢老三合院的樣子,因為我在高中後莫名的不喜歡回去的感覺。
豆花扁擔, 我懷疑我是否有經歷過這段扁擔豆花時期, 但我特別喜歡那個金屬的扁平圓形挖勺,
一片一片舀起來的豆花,加入黑糖水,有的還會丟一小片金桔。
小時候下課時間,偷偷學老師寫黑板, 甲乙丙丁,以及一筆一筆的正字記號,然後再一口氣用板擦煙滅證據。
包德納說他來台灣30幾年,等於他記錄的時代,恰恰好,我成長記憶的年代。
一下子回憶全湧進腦海,不可思議。
他說,30幾個年頭,社會轉換的好快,往往他拍的東西,10幾年後已經煙消雲散。
我又想起了以前家裡樓下的小雜貨店-榮芳號。
20元零用錢的記憶,每個星期三下午睡午覺起來,我會拿著媽媽給的20元,到雜貨店去買一瓶鋁箔包的立頓奶茶、一包牛排口味的波卡或是北海鱈魚香絲,然後帶著零食飲料們去隔壁巷子的畫畫教室上課。
後來巷口出現了7-11,漸漸的我們的消費模式慢慢的轉變, 小雜貨店經營不下去了,一個時代就這樣漸漸消失…….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功能的便利生活,而這些微小的變遷,慢慢的從我們記憶裡淡出,而我竟然毫無察覺,而將其畫面保存下來的則是一名異鄉人。
包德納繼續從櫃子裡拿出一落落作品,印度的、尼泊爾的、中國的。
法國人眼中的亞洲、眼中的台灣是這樣子的。
我,沒有太欣賞這個自己生長的地方,也沒有太多的眷戀,而心心念念的遠赴他人的家鄉。
所謂的文化交流大概就是如此吧?
我很喜歡一整個下午的對談, 喜歡用另外一個語言去探討自己的土地的發生的變化,
喜歡聽藝術家說故事-深沉又富饒趣味。